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治理温度。在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总体趋势下,通州区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来自通州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通州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2.1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万人。在此基础上,农村地区老龄化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同时,农村老年人失能、独居、贫困现象更为突出。为缓解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提升农村养老的幸福感,通州区各乡镇结合区域优势,不断探索尝试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着副中心区域特色养老服务新格局。
1 、结合地域优势 打造养老服务圈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往往伴随着老年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等生活状态,这些特点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于家务乡便是如此。
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身体、日常生活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帮助,而机构养老、聘请保姆等方式并不符合当地老人的养老观,于家务乡通过多方调研,决定通过“孝心于家务”项目的开展,打造养老服务圈,创新农村养老模式。
于家务乡由各村挑选出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肯奉献的志愿者,组成养老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根据辖区“三失一高一独”老人的需求,可上门提供擦玻璃、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居服务。约一年时间里,服务队已为该乡800余户老年人提供了日常居家服务,极大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不便的问题,改善了老人的居家生活环境。
在就餐方面,于家务乡形成了以村“两委”为主体的独特驿站经营管理模式。以富各庄村为例,该村的幸福晚年驿站运营商是富各庄村委会成立的村级集体所有制公司,该公司除了运营本村的养老驿站,还辐射全乡,承接了周边4个村的养老助餐点建设,可为本村及周边共500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以更了解本地老年人的绝对优势,实现”自给自足”,让老人足不出村吃得饱、吃得好。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服务,于家务乡将医疗服务也纳入养老服务圈中,通过成立医疗服务队,为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体检等医疗服务,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就医难等问题。于家务乡还在各村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教活力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中微信、导航等常用软件,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设备方面遇到的困难,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便利的服务。
在西集镇,也有类似的特色养老服务。西集镇的养老服务圈由1家镇办养老院、1家养老照料中心、19家养老驿站、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可辐射全镇57个行政村,服务1.39万老年人。该镇还配套出台了《西集镇农村幸福晚年驿站运营扶持办法细则》,对辖区60岁以上在驿站享受包月助餐服务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00元餐费,进一步提升老人在驿站用餐的品质。
2 、凝结乡镇力量 建设养老服务联合体
通州区养老事务中心负责人王东克介绍,以往,通州区的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着乡镇层面缺乏资源统筹和专项扶持举措、养老照料中心居家辐射功能发挥不够、未能与驿站实现衔接联动、驿站人员和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但随着近年来副中心“一乡一特”养老服务创新项目等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乡镇级政府部门统筹管理的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正在逐步探索通过资源联动突破发展掣肘。
在永乐店镇,“1+38+N养老服务联合体”的成立,便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该镇的养老服务资源,实现了养老服务设施和队伍的作用最大化。镇里开通了一条养老服务热线,整合了包含理发、家政、康复、超市等服务的4家养老服务商,为永乐店镇38个村共239名高龄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居家上门服务。“菜单”里既有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助餐等基本照料服务,也有康复、理发、健康指导、代购等日常生活服务。此外,针对“三失一独一高”及困难老年人的家属和社区志愿者,镇里还开展了家庭照护者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健康指导、常见病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紧急救治等内容,以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镇域内养老服务照护者、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与养老服务联合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养老顾问”也是通州区农村养老工作呈现出的一大特色。在梨园镇,“养老顾问”改变了养老服务驿站此前“什么都干”的局面,将其变成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驿站重点培养服务顾问,老人有需求可以联系驿站,由驿站对接服务商上门服务,同时对服务进行管控和评价,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养老服务联合体和‘顾问式养老’一个是通过政府职能手段整合资源,一个是通过商业运作方式搭建资源平台,都实现了乡镇层面全方位的资源调度和共享,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困难,还推动了社会公益性为老服务的组织化、社会化发展,从另一方面提升着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王东克说。
3 、发挥互助力量 用专业赋能服务
在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下,老年人不仅仅渴望得到照顾,也希望通过发挥自身价值而收获成就感。培育老年公益团队,认领社区助老服务,既让活力老人找寻到人生价值,又能为服务高龄老人贡献力量,何乐而不为?
为此,永顺镇调研了辖区内3000名老年人的需求,以此为导向,发挥永顺镇老年协会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活动,聚合社区低龄老人,挖掘社区老年领袖。在专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引导下,这部分老年人组成社区老年公益团队,认领社区助老公益服务项目,为高龄或失能等困境老年人提供走访入户陪伴、情绪与心理关怀、组织兴趣活动、适老化改造等服务,逐渐形成老年协会与社区老年公益团队和社工机构联合服务社区老年人的本地化服务网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品质。
在一次次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社工在永顺镇挖掘发展出了一批具有公益情怀的老年志愿者,在永顺南里社区组建了2个特色公益团队,在小潞邑村组建了1个公益小组,其中,永顺南里社区公益团队有核心志愿者8人,小潞邑村公益小组有核心志愿者4人。社工对这些志愿者展开集体培训、走访实践,还会根据老年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或遇到的问题,随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和志愿工作服务沟通。如今,这些老年志愿者们已自行走访并顺利完成帮扶任务20余次,令帮扶对象及其家庭大为感动。据了解,目前,永顺镇在其他村(社区)虽然尚未形成稳定的公益队伍,但也已动员了不少有意愿的老年人,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更多老人提供帮扶。
在相隔不远的宋庄镇,“您的晚年有我陪伴”邻里互助服务项目也给该镇老年人带来了不少慰藉。为了使一些不愿和不便走出家门的半失能老人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维持独立生活的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宋庄镇以小杨各庄村幸福晚年驿站为试点开展服务,辐射11个村的100位半失能老人。
小杨各庄村幸福晚年驿站是一家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集医师、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于一处,能充分满足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居家照护、康复护理三大刚性需求。结合驿站自身优势,考虑到半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护往往以自我照顾和家属照顾为主,驿站便组建半失能老人照护人微信群,让照护人在群里交流照护经验,通过彼此之间分享信息、建议和情感支持,达到宣泄照护人生活压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养老护理员也会在群中解答照护人关于照护和心理调试方面的困惑。此外,驿站还聘请老年照护专家对有学习护理知识需求的照护人进行系统培训,与宋庄镇社会组织联合会合作招募志愿者,对志愿者们进行培训,由志愿者定期走访半失能老人,及时收集老人需求反馈驿站,为做好下一步的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农村养老,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经济特点,成为养老领域的难点之一。针对特点,挖掘特色,则成了近年来通州区面对农村养老难题的破题之举。下一步通州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将以市、区各项政策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针对农村养老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持续发力,探索更为有效、有温度的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更具农村特色的老年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共享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