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本市常住老年人口465.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3%,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记者从今天举行的“办实事 解民忧 提质增效护健康”系列老年健康专题媒体沟通会上获悉,本市针对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构建公平可及、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目前,本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561家,创建率95%。至今年底,本市将至少再添4家安宁疗护中心。届时,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将不低于850张。截至目前,全市571家养老机构均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一对一”对接机制。
1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7.8万人次
据了解,近年来,本市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显著提高。有关部门在全市开展失能健康管理项目,截至目前,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7.8万人次;开展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项目,截至目前累计筛查92.2万人次;在全市试点开展老年人“口福”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为6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口腔健康检查;选取全市70个社区(村)作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截至目前累计提供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1.6万人次。
此外,本市还紧抓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242万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187万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418万份;连续7年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2今年底,全市将再增至少4家安宁疗护中心
记者了解到,本市持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设施。分四批完成19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截至2022年底,全市康复服务床位1.03万张,248家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医学科,每千人口康复床位达0.47张。到2023年底,本市将实现“各区至少设有1家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或1至2家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的康复转型医疗机构”。
2022年起,本市累计推动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1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每家护理中心床位不少于20张,让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老年患者能“下得来”,居家和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能“上得去”,基层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能“接得住”,解决失能、术后老年人长期护理资源不足问题。
今年,北京市全区域纳入国家安宁疗护第三批试点。为统筹优质服务资源,推动全市安宁疗护开展,全市确定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2家安宁疗护指导中心;遴选北京老年医院、海淀医院等14家示范基地,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示范中心。海淀医院、鼓楼中医医院、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转型建设的安宁疗护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
据介绍,至2023年底,全市将再增加至少4家安宁疗护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将不低于850张;到2025年,全市每区至少将设立1家安宁疗护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将不少于1800张。以社区和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综合连续、机构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初步构建。
3从4个方面持续改善老人就医
近年来,老年人健康服务不断改善。本市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从友善文化、友善服务、友善环境、友善管理4个方面持续改善老年人就医服务,目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561家,创建率95%;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开展全流程老年健康服务,目前全市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96.1%;探索多学科会诊(MDT)等模式,带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目前全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84.8%。
以“互联网+医疗”为抓手,本市依托北京老年医院建设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为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科普讲座、人员培训、照护指导、远程会诊服务。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159家、河北省20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远程协同服务范围。
此外,本市已建立起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转运机构“握手”机制,有效满足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用药、急救转运等需求。截至目前,全市571家养老机构均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一对一”对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