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西城区认真落实主题教育部署要求,以实施“红墙先锋工程”“双提升”工程为引领,坚持首善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机制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随着重阳佳节和北京敬老日的到来,西城区的“父母食堂”已实现全区15个街道、263个社区全覆盖,全区“父母食堂”已达到259家。西城区“父母食堂”在养老助餐服务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还融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五点钟校堂”等服务,形成“父母食堂+”服务,实现食有餐、乐有享、学有课,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率先出台政策
实现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
“小伙子,我来份黑椒牛柳、麻椒鸡、还有木耳西葫芦”“我要土豆鸡块、外婆菜,再加一个玉米饼”……
近日,新街口街道新增6家“父母食堂”养老助餐点,街道养老助餐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截至目前,新街口街道共有30家“父母食堂”养老助餐点,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更加温馨、便捷、周到的就餐服务。
据介绍,为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贵、做饭难、跑腿累”的问题,自2021年开始,西城区开展数字化养老助餐服务模式试点;2022年9月,在全市率先发布了《北京市西城区养老助餐服务实施细则(试行)》,创建了“西城区父母食堂”品牌,统一了服务标识,统一了备案管理,统一了管理平台。打造了集社会化餐饮企业、单位内部食堂开放、养老餐集配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助餐点等多种资源为一体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优惠、便利的就餐服务。
打造助餐品牌
助力养老助餐服务品质升级
冬瓜鸭块、肉末烧三鲜、炒合菜……在广外街道幸福食光长者食堂,考虑到老年人一般饭量较小,餐厅主要提供重量约230克-250克的小碗菜。每份菜品都细心考虑了老年人的膳食特点,荤素搭配,主食粗细适中,以满足老年人对餐品的多样化需求。餐厅智能系统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端为就餐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就餐建议。点餐台可以实现字段菜式识别、热量分析、自助付款等功能,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提高了用餐时的便捷性。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人们吃得开心、吃得顺心、吃得暖心,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督促“父母食堂”餐饮企业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用餐需求和用餐习惯,不断改进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同时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资质审核,让“父母食堂”真正成为老年人心中的优质品牌、明星食堂。
西城区还推出养老助餐“陪餐员”制度,目前首批“陪餐员”已在多个街道、社区上岗服务。“陪餐员”陪伴老年人用餐,并收集老年人对老年餐的意见建议,既能与老年人保持沟通、记录老年人的意见建议,又能定期为老年人普及新的养老服务政策和动向,搭建起了老人与助餐点、养老服务政策的桥梁。
同时,“父母食堂”不仅在菜品、服务、人员管理等方面持续做细做强,更注重打通老年人用餐的“最后一公里”。全区各街道的送餐员风雨无阻,不论是高温酷暑还是暴雨倾盆,他们都会准时准点为老人们送餐,只为让老人们吃上一口“热乎饭”。
持续提质增效
打造百姓身边的“父母食堂+(家)”
在德胜街道,“父母食堂”在供应老年餐的同时开设暑期托管班,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在暑假期间无人看管的难题;在新街口街道,城中园宾馆成为辖区第一家具有“拥军”性质的养老助餐点,承担着西城军休一所120多户部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助餐服务,同时辐射周边社区老百姓;在月坛街道,公安大学内部食堂面向辖区居民开放,成为了“央地携手”开展养老服务的典范;在白纸坊街道,“父母食堂”面向“一老一小”开设软笔书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班等课堂,实现了“食堂+学堂”的完美融合……
记者了解到,西城区“父母食堂”在现有养老助餐服务品牌的基础上,还融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五点钟校堂”等服务,形成“父母食堂+”服务,并采取统一标识管理,真正让老年人住在家里、食在社区、学在社区、乐在社区,实现食有餐、乐有享、学有课。
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指导各街道按照每个小区集中就餐人数达到10人以上即可设立一个社区养老助餐点位,不断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同时,各街道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乐活到家”服务,将养老管家、居家照护小时工、保姆、家政、理发修脚、按摩等社区居家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
西城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263个社区。截至2022年底,全区常住人口11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31万,占比28.2%,呈现“空间资源少、人口基数大、增速快、老龄化、高龄化”的特点。
西城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将养老服务工作列为头号“民心工程”,实施了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十件事”,构建了“234”就近精准、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
聚焦两个基本,实现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对象需求,分类分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10家,培育养老服务商654家,提供护、医、康、食、住、行等13类25大项专业性服务。顺利完成了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及提升计划、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等试点工作。
深化三级统筹,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区级高位统筹,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双组长,41个成员单位协同发力,先后出台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居家适老化改造、异地康养扶持办法等多项养老惠民政策;15个街道全面建成养老服务联合体;充分发挥社区养老驿站总服务台作用,将263个社区划分成72个基本网格,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服务全覆盖。
聚焦急难愁盼,推进“医食住行”四大民心工程。坚持“三握手”机制常态化运行,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创建“父母食堂”品牌,建成集中配送、社会化餐饮、养老服务机构等多种模式助餐点259家;融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等服务,实现食有餐、学有课、乐有养。推出普惠型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实现从保基本到全覆盖、品种少到多样化、统一改造到全面放开三个转变。与滴滴打车联手,在全区设置300个敬老打车点,实现老年人“一键叫车”智慧出行。
坚持“五化”建设,筑牢服务保障技术体系支撑。为3万户老年人安装“一键呼”,实现供需“一键”对接、急救“一键”响应、服务“一键”联动、咨讯“一键”送达;建立分层分类、梯次、常态化培训机制,培训社区养老顾问、家庭照护者、养老护理员、照护管理师3万余人;依托“三本账、一张图”,建成全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2.0版,开通西城家园养老服务板块,实现养老服务一网管全域;完成国家级巡视探访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任务,形成“2+5+2”三维开放式巡视探访标准体系;压实责任、多方联动,开展综合监管,全区7家养老服务机构达到三星、四星级标准。